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素质教育 » 基地概况 » 正文

基地概况

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基地各子基地建设方案

发布日期:2008-06-04

(一)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 邱仕

员:刘小虹、许能贵、刘启德、廖伟群、林 辉、茅飞波

下设三个小组:

1、课程建设组(负责人:韩宇霞)

2、师资培养组(负责人:杨慧清、邓国安)

3、创新实践组(负责人:王 宏、万 幸)

二、工作任务

1、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以提高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为切入点,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力争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相对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3、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三、计划开展活动

(一)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渠道。

1、在学校原有选修课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开设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并纳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范畴,积极打造精品,提高课程质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受益面。

2、完善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管理,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对自1999年以来实施的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进行梳理与修订,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需要,充实、更新其内涵与内容,严格学分授予的程序与管理。

3、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尤其要发挥课堂教育这一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使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4、积极推进广州大学城校际课程互选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大学城优质资源,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鼓励指导学生积极选课,以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5、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围绕中医药文化特色,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各类学术报告、人文讲座和科学讲座,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倡导科学人文精神。

(二)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1、结合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在全校范围内挖掘潜力,吸纳适于从事人文社科、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师资力量,逐步形成文化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并在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的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通过开展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使广大专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与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和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主动地、自觉地将文化素质教育落实、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鼓励各专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三基”水平。

2、继续坚持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并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带教,严格考核,注重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为在本科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创造本科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实施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对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并进行结题、验收、评价、奖励,以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廖伟群

副组长:侯 宁、郑维群、邓劲松、温祥彬

下设3个小组:

1、人文素质教育小组(负责人:刑华平、陈 燕)

2、通选课小组(负责人:林志彬、陆金国)

3、科研小组(负责人:覃 勤、叶熙熙)

二、工作任务

1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科学方面的教育,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构建医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新体系。

2、加强通选课制度管理,完善通选课知识内容的全面性,为建设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提出意见和设想。

3、通过对现有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总结,进一步完善各类活动开展的不足,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三、计划开展活动

(一)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的,打造文化品牌。

1、努力锻造文化精品,精心筹划,专门挑选,开设 “杏苑大讲坛”、 “好书推介”等活动,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就传统文化、学科前沿、现实问题、读书心得等领域广泛开讲,使之成为在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活动,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重视自身人文精神的培育,熟知人文精神的内涵。

2、采取多种方式,力求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如引导学生举办各种社团活动,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英语演讲比赛、学术讨论会,并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等。

(二)完善通选课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1、积极协助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指导组推进广州大学城校际课程互选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鼓励指导学生积极选课,以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整理校内文化素质通选课内容,对已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考察,提出修改意见,协助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指导组进一步完善课程涉及知识内容的全面性。

3、收集整理广州大学城校际课程互选工作中文化素质通选课内容,提出对空缺的文化素质课程的建设意见,并协助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指导组开展相关课程建设。

(三)总结人文素质教育各类型活动经验,寻找更受学生欢迎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1、通过问卷调查、团体交流会、个别谈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目前我校举行的各类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反馈,总结经验成绩和存在不足,对各类活动提出修改意见。

2、通过对现有活动的总结和修改,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包括内容、形式、设施条件、人员组织等因素,更好地指导我校开展各项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并形成论文和课题。

(三)心理素质教育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邱鸿钟

副组长:郝宏伟、侯

下设4个小组:

1、理论教学小组(负责人:梁瑞琼)

2、训练拓展小组(负责人:刘晓红、宋 斌)

3、心理基地拓展小组(负责人:梁瑞琼)

4、自我引导小组(负责人:刘晓红、陈 燕)

二、工作任务

1、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教育为主,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教育为最终的目标,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计划开展活动

1、以心理预防为目的的课堂教育和学风素质建设教育相结合。

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对自身的理解。根据学生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加强辅导员的作用,防止意外危机事件的发生。

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做好学风校风建设,让学生在细微处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进而理解他人,理解自我,在一种良好的氛围里学习和成长。

2、日常心理咨询:针对情况,给予教育,启发对方,解除负担。

办好心理咨询室或咨询中心,以及办好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工作。针对不同学生情况,给予教育,启发对方,解除负担;以友相待,尊重信任;绝对保密,维护德性;预防为主,促进健康。顺利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不定期的开展团体培训和辅导,将学生们的普遍和共同的问题在一个信任互助的团体氛围中得到缓解。
3
、合理利用科学的诊断性评价,帮助心理困难的学生渡过危机。
  进行新生入学心理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动态;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类,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据。

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团体辅导;面对有问题的个别学生,及时启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积极关注该学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

4、全面动员,提高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知识。

在教师群体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动员和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心理辅导师的培训。提高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及学生工作队伍从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力,加强管理学生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掌握更有效的沟通方法。邀请专家对学生工作干部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注意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并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协助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活动,将心理健康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以网络、宣传窗、院刊、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网络宣传将是宣传的重点方式。积极指导各院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特色活动,督促各二级院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及讲座。

(四)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简福爱

副组长:蓝韶清、郝宏伟、侯

下设3个小组:

1、校园文化活动小组(负责人:陈 玉、张 坚、陆金国)

2、校园文化建设小组(负责人:张正茂、张书河)

3、中医药文化建设小组(负责人:王一凡、郑 洪)

二、工作任务

1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科学化管理,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

2、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正确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3加快中医药博物馆的整体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计划开展活动

1、出台校园文化活动配套管理文件,进一步推进活动的科学化管理。

2、开展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全校学生中海选产生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文体才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领域表现优秀的十名年度人物,并通过大力表彰宣传这些人物,有力地发挥了榜样的作用。

3、召开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建设工作会。系统总结我校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历史经验,确立“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工作思路。实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金蓓蕾计划”)。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

4、总结过往经验,继续做好“武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节”和“迎新春文艺汇演”等大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

5、进一步探索建立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树立学风建设典型,做好评优表彰工作。

6、对全校师生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了解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需求。

7、邀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开设“十七大精神领会”专场讲座。

8、征集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并精选成集。

9、与团委共同举办演讲比赛。

10、在校园文化景观方面增设雕塑、名人名言等。

11、与教务处共同开设“大学生文化素质”选修课。

12、举行广播台20年台庆文艺汇演。

13、将优秀思政论文编印成集。

14、举行感动2007校园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15、以我校两位援非学子归国为契机进行策划宣传。

16、出版《广州中医药大学文化建设巡礼》。

17、中医药博物馆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研发 “抗非小医生”、“种芝林”、“学识五运六气”等科普项目,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中医药传统文化。

18、随着中医药博物馆新馆的逐步完善,我馆的各种宣传品开发亦将是明年的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包括有馆藏精品博览、博物馆宣传单张、各种养生资料、博物馆纪念品等,并进一步完善网络宣传的内容与形式。

19、拟进一步加强与广州市中小学及社区乃至省内边远山区的联系,开展中医药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山区活动。并加强与教育、旅游、周边基地的联系,成为科普旅游链条的一环,吸引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来馆参观。

(五)就业、创业实践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林

副组长:侯 宁、林 辉、温祥彬

下设3个小组:

1、专业实习基地小组(负责人:王 宏、陈 霖)

2、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小组(负责人:陈 霖、王 宏、温祥彬)

3、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小组(负责人:温祥彬、叶熙熙)

二、工作任务

1、以专业实习基地为核心,依托各专业实习点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以专业见习为载体,拓宽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渠道,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3、全面掌握用人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开设就业技能培养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三、计划开展活动

(一)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共建,强化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1、在现有校外各类基地的基础上,统一进行整合,进一步规范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实习、就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利用我校丰富的人力资源、校友以及附属医院、协作单位资源成立导师团,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意志毅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

(二)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实施人生导航工程。

1、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精神培养,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围绕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能力,开拓思路,建设延伸各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2、加快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积极开展就业宣传,通过加强招生就业网站建设,及时公布毕业生信息,发布用人单位职位需求信息,搭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3、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成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队伍,及时调查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要求各二级学院每两个星期做一次就业率统计,就业指导中心每半个月公布一次全校及各学院就业率。

4、组织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和就业招聘会。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我校考核选用毕业生,制作全校毕业生资源信息发放给相关用人单位,努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以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搭建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执业医师、职业药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驾驶、等执业或技能证件的培训。

2、总结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月”活动,培训学生求职简历准备、心态与压力管理、形象与礼仪、演讲与答辩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求职面试的文化素质技能。

3、借助已建立的社会资源,聘请国企、私企、外企的行业代表到学校进行文化宣讲,拓宽学生文化素质知识面,介绍不同企业求职面试的方式,增强学生求职面试的能力。

(六)社会实践服务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郝宏伟

副组长:温祥彬、侯 宁、陈冠林

下设2个小组:

1、社会实践小组(负责人:潘伟增、程 宾、邱荣婵、胡艳梅、曲崇正)

2、志愿者服务小组(负责人:陈 玉、李国雄)

二、工作任务

1、树立社会实践育人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渠道,使社会实践活动朝着“五化”(即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规模化、阵地化)方向发展,做到“五个结合”(即社会实践活动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了社会实践“五进”(即进课堂、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社会)工作。

3、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完善青年志愿者的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计划开展活动

从组织、制度、师资、经费、基地等方面入手,形成了五大保障措施,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1、组织保障:构建体系,明确职能。

建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二级学院的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相应地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构建了从上至下的领导体系,直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2、制度保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保证了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持久地开展。(计划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素质学分手册,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同学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与评定结果与学生考评和奖励挂钩,评定结果与学生毕业直接挂钩。)

3、师资保障:明确职责,激励参与。

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明确要求学生社会会实践要有教师带队和指导,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每年选派50余名教师(包括辅导员)担任重点团队、重点项目的带队指导老师,并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劳务费,每年评选一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保证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4、经费保障:加大投入,争取支持。

除了学校的专项经费,依托附属医院,争取社会企业,密切联系地方政府,以赢得各方支持,众力齐心合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5、基地保障:巩固基地,加强沟通。

本着“凝聚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遵循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以建立校园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为目的,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积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6、形成带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国情教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扶贫支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扩展的文化素质拓展训练平台。活动中,凝练主题,形成品牌。( “大医行”、“保护母亲河”“探访老红军”“健康成长展风采,服务社会作贡献” 走近三农,建设新农村

7、建立志愿者管理系统,形成志愿者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

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志愿者管理规定》,依托省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培训、激励、表彰等管理和服务,形成省、校、院三级管理网络,打造我校志愿者信息服务平台,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七)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郝宏伟

副组长:温祥彬、茅飞波、黄水清、侯 宁、陈冠林

下设4个小组:

1、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导师组(负责人:黎 晖)

2、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王 宏)

3、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负责人:温祥彬、张 坚、程 宾、潘怀耿)

4、学术团体指导组(负责人:周 联、潘怀耿)

二、工作任务

1、形成学生科技创导师组,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2、依托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专业学习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三、计划开展活动

力求扩大学生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有高显示度的项目和个人(团队),提升我校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

1、组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学术科研奖励条例》,不断健全老师和学生的奖励制度、项目资助制度,鼓励老师把学生纳入自己的科研、教改项目,让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竞赛;统筹我校学生参加“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校外学术科技竞赛;组织课题立项,指导若干个人(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编撰大学生科研指导手册,普及大学生科研学术知识。

2、组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导师组。完善大学生学术科研专家指导委员成员,聘请校内外老师、校友、专家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指导老师,分成顾问组和项目组。顾问组负责从宏观上为提升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水平出谋划策;项目组负责指导学生学术创新项目选题、立项、开展等和竞赛选手的培训。

3、在校内外建立若干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实验室,选拔若干有发展潜力有高显示度的项目和个人(团队)带着项目在实验室开展研究,让这些课题和社会需要更贴近,同时给予这些项目硬件支持。

4、大力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等学术科技活动。通过个汇总渠道,组织文化科技知识的学术讲座;以第一课堂结合,开展学术节、中基擂台赛、临床技能大赛等各类各层次的专业技能竞赛、课题研究等活动,扩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参与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育若干校级和学院级的学术品牌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术活动,使网络成为了解各类学术知识的窗口,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对学生学术团体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学生学术团体的品牌活动,带动一批有特色的学生学术团体。

(八)艺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子基地建设方案

一、组织架构

长:黄国豪

副组长:张陵芝、温祥彬

员:李兆伟、王飞龙、刘 晨、陈 坚、王晓曦、 刚、贾克斌、冯毅翀

下设3个小组:

1、音乐素质小组(负责人:陈 玉)

2、美术素质小组(负责人:陈 燕、张丽桃)

3、传统保健体育素质小组(负责人:李兆伟)

二、工作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化氛围,加深师生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开展艺术、传统保健体育的精品活动,精心营造艺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氛围;努力用先进的艺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熏陶、引导、鼓舞、塑造学生,并吸引更多的师生投身到艺术素质与传统保健体育素质培养与教育实践中去。

2、从调查入手,制定一套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调研计划,掌握学生现有的艺术、传统保健体育素质情况。

3、加强艺术、传统保健体育师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传统保健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我校实施艺术、传统保健体育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前沿保障。

4、加强音乐、美术、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要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型上,大力提倡启发式,愉悦化的教学方法,要大力推行抓导学型、导练型、操作型等新课型结构,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切实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课程设置上要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完整性、系统性、可行性、阶段性以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5构建与国际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相一致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观念。重视继承和发展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加强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

6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校传统保健体育已有一系列的特色精品活动,如武术文化节、千人太极拳等活动,今后将继续以武术文化节为龙头,以太极拳、八段锦活动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保健体育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大型活动品牌化、小型活动常规化、特色活动精品化的格局。

7、坚持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打造品牌原则,加强大学城校际间的交流,在条件成熟时,筹划举办如大学城校区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文化节、百级千班传统保健功法交流展示等活动,不断开拓师生的文化视野。

三、计划开展活动

1、在课外普及高雅艺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主要依靠举办书画讲座、书画大赛、海报评比等学生团体重要力量推动审美素质规模化、普及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打造基地艺术延伸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管理,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法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2、有计划地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余音乐欣赏会、音乐知识讲座等。在专业团体来当地演出,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等音乐专家来当地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邀请他们来学校演出或讲学。

3通过每年一度的武术文化节对传统保健体育活动进行大方向引导。20083月前全校举办一次培训班,推动传统保健体育活动进班级;通过我校武术协会;体育健康学院体育专业的学生和校武术队以及各院系的爱好者在学生生活区设立教学和辅导点,定时定期进行义务辅导;举办传统保健体育知识相关的讲座;大学城校区举办校际之间以及校内传统保健体育的交流与竞赛。

活动具体安排:

20083月前全校举办一次学生教练员培训班

20085月举办一次大型千人八段锦等传统保健体育表演活动

200810月举办大学城校际间的传统保健功法交流展示活动

2008年底进行一次总结评比活动。

上一条: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下一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基地2008年工作要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