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素质教育 » 成果荟萃 » 正文

成果荟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发布日期:2008-06-04

刘晓红 宋斌

                                 (学生处学生心理卫生辅导中心)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符合教育规律,如何使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更富有实际成效,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实践证明,将高等院校的德育、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的作用是显著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与途径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贯彻中央中共和教育部有关的文件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符合教育规律,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使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更富有实际成效,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实践证明,将高等院校的德育、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的作用是显著的。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及社会价值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德育,二者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优良的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及变化都会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良好的思想品质又是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个体的心理发展必然要受其认识、思想的影响和指导。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调节方法, 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学会消除心理困惑,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可以促进德育教师正确地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 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取向,有的放矢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减少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盲目、随意、形式主义等不良因素,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而同时,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际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价值观的形成往往能影响其他各项心理品质,而很多的心理障碍问题都是与大学生的意识和价值观问题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一定的“价值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德育途径,在意识层次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教育活动和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并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反思,形成自主意识。这种教育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自主性, 教学效果显著。而传统的德育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教育, 顺从教师给定的社会给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强制教育通常会引来学生的反感, 造成德育效果大打折扣。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成功尝试, 德育教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汲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借助于德育工作中来。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作为德育工作的延伸, 使德育教育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同时,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通过互动、沟通、讨论、实现自我发展,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而诸如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应根据中国大学生将自我调节作为首选的解决心理问题方式的特点,改进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借鉴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教育环境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 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 在多数高校里, 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 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 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人格。同时, 有助于形成和营造具有浓厚民主气氛的德育工作氛围。
二、顺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改进和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依托“教育为主,辅导为辅”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 25岁之间,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处于青少年晚期。这个时期既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严格的独立意识、慎独意识、自律意识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能力。因此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存在着目标过高、缺乏层次、可操作性内容少等问题,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进行教育, 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实践表明:教育应把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考虑, 考虑到大学生的自身需要, 以及提升他们道德人格的需要, 以促进他们的德性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扩展, 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仍旧有效发挥学生心理卫生辅导中心的心理专业辅导作用,解决大学生在人生旅途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正确的方向。

(二)“合理有效的管理”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

根据每年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来整合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学生完成的心理问卷、咨询、讨论的方法, 作为实现其内化主动的心理支持。让他们通过体验主动谋求发展。“适当规范强制式”与“开放自主式”德育管理的有机结合, 讲究在明确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指导下个性发展。通过科学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加强老师心理素质,提高老师的示范”功能。

示范是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模式。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不仅教出来、管出来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言行作为大学生的榜样和标准树立起来, 乐观积极,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品质的影响和感染, 进而可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在大学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不间断的开展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压力处理工作坊、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校园活动。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和社区的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心理素质教育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助推剂,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一支重要力量。社区教育,尤其是大学城十所高校所行政的特有的社区文化环境、社区交往环境、社区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发和孤立的,它是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生理基础、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内外教育主体、教育力量之间观念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的结果。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社会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以教育、教学的内容社区及学校文化、学生群体心理环境为主导和中介,它们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内容源泉和适合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以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根本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促进其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有有效的管理,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工作,要有德育工作者的积极辅助,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合在人生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等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实现高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 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3]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395-469.

[4] 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28(4):21-25

[5] 樊富珉.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心理学,2000,(4)

[6] 牟宏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整合模式初探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2

[7] 魏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8

上一条: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下一条: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