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素质教育 » 成果荟萃 » 正文

成果荟萃

引导中医药大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发布日期:2008-06-04

引导中医药大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孙晓生 杨柳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强化中医药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引导中医药大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医药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cours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 in educating our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strengthen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better improve th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umanistic quality

1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1.1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体现

中医药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定的角度集中展现了历史演进的脉络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并构成了一门特殊的历史学科——中医药文化

出于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上古时期的中国文化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具体的医疗实践融合,逐渐形成了一门比较系统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和疾病诊疗方法。中医学利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来解释人体现象,并根据在生存过程中接触的植物、动物以及矿物对人体的影响,抽象成药性理论进行疾病的防治活动,这是凝炼了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一个漫长形成过程。由此可见,中医学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体现。

1.2 中草药名称的产生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意趣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学思想在古代已有萌芽,中国先秦诸子,已有探讨美学问题的言论和著作。在中医学形成的漫长过程中,越来越丰富的中草药名称的产生,无疑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

翻开《本草纲目》,五彩缤纷的中医药名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奇特有趣:独活、灵芝、当归、阳春砂、天仙子、红娘子、龙骨、天南星、白头翁、金缨子、琥珀、虎杖、千年健、威灵仙、远志等等。古代医家给天地万物能入药的东西取了这么美雅动听的名称,我们与其说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即在此,不如说这就是中国美学的审美意识在中药名称上的体现。

仙鹤草为例:传说古时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经一片沙滩。时值炎夏,烈日当空,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从头顶飞过来。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一种药名的诞生,就这么浪漫而富于神话色彩,它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健康生活的美好祝愿。

不仅如此,许多中药的取名,甚至达到以臭为美、以疥为宝的境地。例如:牛、马、猪的结石叫牛黄、马宝、猪砂,人尿又名还元汤,蚜虫的大便则称为甘露。如此秽物而有如此嘉名,既是忌讳,又是尊重,更是一种美学价值的取向。

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常常用中药名入诗、入赋、对对联,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因为中药名饱含着丰富的美学观念。

1.3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理论的基础

中医药是哲学化的学科。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的中医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理解人生的一种思维原则。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中医看病开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的个体差异,看病还要和天地自然联系在一起。[1]中医药个性化治疗,是中医的强项、中医的特色。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仁心仁术” 的伦理追求。“仁” 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医的“医乃仁术”,强词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主要的是“仁术”。[1]医生对病人要有爱心,必须关怀病人的悲苦和不幸。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仁术。而仁术必须要避开经济、盈利等利己的因素,这与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一脉相承。

“天人合一” 的整体模式。 季羡林 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人与大自然应‘合为贵’。” [2]中医治病,不单单在追求“病” 上,而是按“时、地、人” 把大环境以至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强调天人相应,心身合一,融自然、社会、心理的预防治病思想与方法一体的医学。这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学说相映成趣。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的预防观点。“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著名格言,是中医传统的预防思想,现代医学的一级,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将中医的思想体现其中。庄子说:“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下,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也具有相同的含义。[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免疫思想。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体内气血阴阳的失衡有关,气血充足,阴阳平衡就不会得病。这符合古代先哲修身养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念。[1]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都能从中医药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源头,所以我们说,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理论的基础。

2 中医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2.1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不仅体现在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体现在是否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只有二者兼备,方可称得上是优秀的人才。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诞生在古老的黄河和长江两岸。只有这样伟大肥沃的土壤,才创造了中国灿烂文化,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起来的长期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儒家、道家.还包括法学、佛学、历史、天文、地理、农学、医学等。历史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不断进行历史的淘汰、沉淀、积累的。其中的观念意识也是不断更替、变化、发展的。粱启超说过:“世界上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此一天扩大。”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要学习、扬弃、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的结果。如果不读人文方面的著作,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要有人文素养那是不可能的。[3]所以,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丰富的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熏陶。我国五千年孕育的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典文学,正好可以满足上述需要,可谓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天然教材。

俄罗斯教育科学奠基人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无论如何变化发展,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最本质最朴实的东西在不断传承。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自觉地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学习和发展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知识。

2.2 从中医药的角度再认识古典名著

一方面,中医药学与我国古代文学和传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如中医古文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另一个方面,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品中,有不少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式。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养生学和中医中药学,在该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详细描写。《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就是一篇中医看病治病的极好教材。书中甚至将张太医开的药方也一一详尽地记录下来。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晴雯感冒发热,宝玉暗中请了医生来,给晴雯看了病,开了药方,宝玉不满意,用银子打发了胡庸医,再请王太医来,“诊了脉后,说的病症与前相仿,只是方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之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再例如,在贾府中,丫环们动不动就为贾母、 夫人等人捶背,减轻酸痛疲劳的症状。中医学认为,捶背可以行气活血,舒经通络。书中对中医养生、治病、预防等等方式方法的描写俯拾即是,栩栩如生。

李汝珍的《镜花缘》一书,论及中医内容较为全面,内外妇儿诸科内容无一不有,涉及的病症包括:中暑、痢疾、跌打损伤、胎漏(先兆流产)、饱胀、痘疹、小儿惊风、便血等。作者对中医医理的阐释有相当的水平,如对小儿惊风的医理作如下分析:小儿惊风,其症不一,并非一概而论,岂可冒昧乱投治惊之药,必须细细查他是因何而起。如因热起则清其热;因寒起则去其寒;因风起则疏其风;因痰起则化其痰;因食起则消其食。如此用药,不须治惊,其惊自愈。从中可见辨证清楚,用药细腻,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选药极为恰当。

三国演义》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其中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毒,吕子明白衣渡江”中,很自然地插入了传统医学的内容,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关公中了毒箭,华佗用刀给他刮毒,“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同样一个华佗,在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为曹操治病。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操即差人星夜请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这时,华佗提起为关公刮毒的事,曹操立即以为他要为关公报仇,就将华佗关进监狱。在这里,祖国传统医学内容被融合到小说故事情节中,为人物性格的描绘增添了无穷的光彩。人们看到的是关公的英勇,曹操的多疑,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华佗神奇的医术。

从中医药的角度再认识古典名著,为中医药大学生打开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崭新的窗口。

2.3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目前的大学生中,存在着学习功利化、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不强等等不良倾向。“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涵是什么,怎么样实施,到目前为止仍在探索之中。

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把中医药文化作为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通过中医药的角度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就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讲,人文素质教育甚至比专业教育还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并非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人的至高理想。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常常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高的修养的人,他的气质、风度、情感,他的创新意识、心理和意志以及他的责任感、事业心,还有他的表达与审美能力以及工作能力,都会充分地、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精髓的价值,“国学”开始逐步升温,人们开始回归本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心灵上的支撑和慰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一句话,一个道理,能塑造你的人生,成就你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理、智、信”,直到今天,其博大精深的为人做人的准则,仍旧没有过时。“仁”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是说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理”是指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君臣(领导和群众)有义,“智”是说明辨是非、择善而从,“信”是指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当代中国大学生只要认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爱心,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将自己良好的人格内涵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就能提高自己人文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邓琼华. 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中医药,200710.

[2] 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哲学动态,1994(2)

[3] 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3233

[4] 张汝敏.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4(3):6465.

上一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下一条: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