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素质教育 » 成果荟萃 » 正文

成果荟萃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发布日期:2008-06-04

袁毓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限制人文学科的发展,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医学模式的需求。对此,应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构建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体系,整合优化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拓展中医学的文化功能,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质 高等医学院校 医学模式
   [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03    018703

一、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强调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 2l 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当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教育要全面适应新形势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将传统医学教育转移到以现代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轨道上。医学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思路,培养医学生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就业选择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社会日益需要更多的综合型、能力型、潜力型以及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2.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医生的职业是社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它虽然具有极为鲜明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医学领域,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怀,都蕴涵着对人类价值的关怀。 20世纪80年代后,将医学作为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人文属性的综合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

3.各国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西方各国都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与举措。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一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机构也在国外的一些医学院校成立。在课程体系上,西方国家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许多国家还把社会学理论、医学法律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等列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很明显,在国外的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已渗透在医学中,并日益受到重视。

4.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21世纪,医学模式将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将人作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从而引发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根本转变。这种新医学模式的提出,有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且对医学科学、卫生保健和医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求医生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观察分析病人、疾病和健康人群,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与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以及医学自身的问题。如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方式改变等使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障碍等成为人类健康新杀手。如果仅从人的自然属性综合研究人的病因的发生、发展、变化,就很难完全了解、掌握疾病的动态发展。一个合格的医生,既要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艺术,又要善于从心理、社会、生物等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病人的情况。这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要求。而这些素质,都需要通过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教育加以培养。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社会化的需要。WT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从政府到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促进了医学广泛社会化。而医学社会化的新趋势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知识与技能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医学和社会的密切联系,解决各种社会卫生问题,并从精神、心理、健康预防等方面加强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观念亟待转变。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强调注重人的生物特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学生的智力训练,忽视德育培养;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格修养;重知识传承而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医学与人文统一对待。这种教育观念与当前社会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新医学模式不相适应。高等医学院校应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综合地研究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不仅要教会学生诊断和治疗,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引入社会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

2.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限制人文学科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选择了苏联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这为解决我国医疗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这种过分强化专业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不仅对学科发展和提高造成限制,而且也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我国医学生在高中阶段主攻数理化,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其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入学后又缺乏人文素质教育,这导致人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未能实现有机结合,许多医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较差。素质教育的畸形发展,将造成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尤其是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方面。

3.学科设置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求。目前,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中,许多学校只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学科的设置有极大的随意性,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硕士、博士的自然辩证法等课程涉及到的人文内容也很少,多数人文课程依据教师的兴趣而设,缺乏学课的整体性规划,许多课程的教学与师资力量难以保证。此外,各学科之间还存在课程不相融的现象,大多数教师仍基于传统的学科模式,医学人文学科难以实施跨学科研究。

4.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我国医学院校的多数人文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依据医学院校的特色编制,而是由人文专业的课程简化而来,侧重于理论体系的讲授,缺乏实用性、实效性,致使人文学科与医学实践相背离。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与针对性,导致学生普遍对人文课程产生厌倦感,学习兴趣不高。

此外,许多医学生在入学前后由于各种原因,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因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下列一系列现状: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单一,许多医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十分狭窄,历史文化知识贫乏;对道德观念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时代气息,政治敏感性不强,难以掌握时代发展的主流;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极差,多数学生对基本的文书格式不清楚,更难以提高其实验报告论文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这些现状使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创新能力、想象力明显不足。

三、提高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社会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高知识水平与低人文素质的现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这种状况一直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制约着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转变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强调人文社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构思,也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加快医学科技发展的表现,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培养模式 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奏。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综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医学实践所涉及的因素也日益广泛,医学人员需要超越狭隘的学科、专业局限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医学生建立起包括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在内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顺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

2.科学构建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体系。随着医学人文学科研究的扩大与深入,不仅各学科要独立发展,而且多学科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推进学术的共同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还是在课程内容方面都显薄弱、陈旧,与人类行为相关的学科知识更是薄弱,对医学生的思维训练、非智力因素的理解与培养作用不大。而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医学院校均为独立建制,与综合性大学脱离,使医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占有的信息量都十分有限,这就难以培养出文理相通以及文理式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科学地构建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体系,培养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

3.整合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近亲繁殖,几代同堂已成为共有的现象。由于教师的来源渠道单一,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从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师不仅师资不足,而且现有的社科人文教师对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也缺乏系统的。

4.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活动。除了教学活动外,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也十分重要。如人文知识讲座,由于不受学时限制,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形式活泼、感染力强,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医学生人文修养方面的不足,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学生社团也是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通过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积极开展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5.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仅靠教学课程的建设是不够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单纯的知识性传授是脱离实际的,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应重视良好的校园氛围在医学生优秀人格培养过程中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办寓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营造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使医学生在人文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熏陶下,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6.拓展中医学的文化功能。中医学是高等教育中的独特门类,它既是医学学科,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挖掘、拓展其文化功能。中国传统医学以整体观念为一大基本特点,重视“天人相应”,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论治”实际上重视个体治疗,具有以人为本的倾向。因而,中医的人文精神与新的医学模式比较吻合。在中医学的教育中,天然而科学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上一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下一条: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