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素质教育 » 基地概况 » 正文

基地概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08-06-04

相关党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
   
我校联合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7所高校申报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于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93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关于批准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和广东省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OO七年三月十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强“基地”建设,切实推进七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积极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和优秀文化,具有高尚人格和健康审美情趣的现代大学生,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各项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和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把文化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中医药人才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品质上。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目标

(一)以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把基地建设成为具有跨文化中医药特色的素质教育基地。

(二)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质、学校的文化品味有明显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在两年后的中期基地检查中达到合格标准。五年后终期评估中通过验收,实现最终挂牌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力求把本基地建设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广东乃至全国高校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管理体制

(一)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成立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担任顾问,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党办、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研究生处、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产业处、设备处、后勤管理处、国际学院、博物馆、人文社科学院、经管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及二级学院等相关领导为成员,各单位齐抓共管,分工协作。下设办公室挂靠学生工作部。

(二)根据基地建设各项目教育内容,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成立各项目组专门工作机构,由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二级学院老师组成,整合力量,统筹规划,保证工作方案的具体落实。具体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子基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子基地;心理素质教育子基地;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子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子基地;社会实践服务子基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子基地;艺术、传统保健体育素质教育子基地

四、具体工作方案

(一)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子基地

1、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渠道。

1)在学校原有选修课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开设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纳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范畴,积极打造精品,提高课程质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受益面。

2)完善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管理,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对自1999年以来实施的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进行梳理与修订,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需要,充实、更新其内涵与内容,严格学分授予的程序与管理。

3)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尤其要发挥课堂教育这一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使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4)积极推进广州大学城校际课程互选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大学城优质资源,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鼓励指导学生积极选课,以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5)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围绕中医药文化特色,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各类学术报告、人文讲座和科学讲座,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倡导科学人文精神。

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1)结合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在全校范围内挖掘潜力,吸纳适于从事人文社科、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师资力量,逐步形成文化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并在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的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通过开展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使广大专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与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和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主动地、自觉地将文化素质教育落实、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鼓励各专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三基”水平。

2)继续坚持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并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带教,严格考核,注重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为在本科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创造本科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实施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对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并进行结题、验收、评价、奖励,以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子基地

1、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的,打造文化品牌。

1)努力锻造文化精品,精心筹划,专门挑选,开设 “杏苑大讲坛”、 “好书推介”等活动,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就传统文化、学科前沿、现实问题、读书心得等领域广泛开讲,使之成为在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活动,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重视自身人文精神的培育,熟知人文精神的内涵。

2)采取多种方式,力求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如引导学生举办各种社团活动,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英语演讲比赛、学术讨论会,并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等。

2、完善通选课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1)积极协助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推进广州大学城校际课程互选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鼓励指导学生积极选课,以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整理校内文化素质通选课内容,对已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考察,提出修改意见,协助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子基地进一步完善课程涉及知识内容的全面性。

3)收集整理广州大学城校际课程互选工作中文化素质通选课内容,提出对空缺的文化素质课程的建设意见,并协助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子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建设。

3、总结人文素质教育各类型活动经验,探索更受学生欢迎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1)通过问卷调查、团体交流会、个别谈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目前我校举行的各类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反馈,总结经验成绩和存在不足,对各类活动提出修改意见。

2)通过对现有活动的总结和修改,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包括内容、形式、设施条件、人员组织等因素,更好地指导我校开展各项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并形成论文和课题。

(三)心理素质教育子基地

1、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在我校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学校-学院-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完善其工作机制。规划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向和实施纲要,指导和规范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工作的开展。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做好对各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程监控,指导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及时启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同时,与学校宣传部、教务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达成协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危机干预等工作做好切实的工作和物质保障。

2以心理预防为目的,加强课堂内外教育和引导。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开展新生心理测试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并建立档案,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依据。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及开展“525”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缓解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依托校内各类宣传教育阵地,以及通过编辑出版心理专刊、小册子,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调节心理的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3、以日常心理咨询为基础,化解学生个体心理隐患。

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指导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工作。针对不同学生情况,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朋辈辅导等各种咨询形式的工作,给予教育、启发,疏导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保障心理教育体系的有效运作。

在教师群体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鼓励并外送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自学考试和心理辅导师的培训。组织学生辅导员、班级学生心理委员、朋辈咨询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系列培训,传授各类沟通技巧和心理技能,并有针对性对培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督导,从而提高学生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朋辈咨询员的心理专业素质。

5健全学生流动心理档案的建立和整理,建立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机制。

建全并完善学生动态心理档案库的建设。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快对心理教育网页的建设。修改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建立学校-学院-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网络系统。

作为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的牵头单位,我校本着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互惠交流的原则,面向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7所高校积极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子基地

1、出台校园文化活动配套管理文件,进一步推进活动的科学化管理。

2、开展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全校学生中海选产生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文体才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领域表现优秀的十名年度人物,并通过大力表彰宣传这些人物,有力地发挥了榜样的作用。

3、召开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建设工作会,了解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需求。系统总结我校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历史经验,确立“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工作思路。实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金蓓蕾计划”)。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

4、 总结过往经验,继续做好“武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节”和“迎新春文艺汇演”等大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

5、进一步探索建立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

6、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文化景观如雕塑、名人名言征集、“感动校园十大新闻评选”、出版《广州中医药大学文化建设巡礼》等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7、研发 “抗非小医生”、“种芝林”、“学识五运六气”等科普项目,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

8、组织开展馆藏精品博览,印制博物馆宣传单张、各种养生资料、博物馆纪念品等,进一步完善网络宣传的内容与形式。

9、进一步加强与广州市中小学及社区乃至省内边远山区的联系,开展中医药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山区活动。并加强与教育、旅游、周边基地的联系,成为科普旅游链条的一环,吸引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来馆参观。

(五)就业、创业实践子基地

1、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共建,强化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1)在现有校外各类基地的基础上,统一进行整合,进一步规范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实习、就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利用我校丰富的人力资源、校友以及附属医院、协作单位资源成立导师团,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意志毅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

2、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实施人生导航工程。

1)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精神培养,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围绕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能力,开拓思路,建设延伸各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2)加快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积极开展就业宣传,通过加强招生就业网站建设,及时公布毕业生信息,发布用人单位职位需求信息,搭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3)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施定期报送制度,成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队伍,及时调查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

4)组织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和就业招聘会。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我校考核选用毕业生,制作全校毕业生资源信息发放给相关用人单位,努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以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搭建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执业医师、职业药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驾驶、等执业或技能证件的培训。

2)总结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月”活动。培训学生求职简历准备、心态与压力管理、形象与礼仪、演讲与答辩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求职面试的文化素质技能。

3)借助已建立的社会资源,聘请国企、私企、外企的行业代表到学校进行文化宣讲,拓宽学生文化素质知识面,介绍不同企业求职面试的方式,增强学生求职面试的能力。

(六)社会实践服务子基地

从组织、制度、师资、经费、基地等方面入手,形成了五大保障措施,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1、组织保障:构建体系,明确职能。

建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二级学院的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相应地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构建了从上至下的领导体系,直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2、制度保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保证了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持久地开展。(计划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素质学分手册,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同学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与评定结果与学生考评和奖励挂钩,评定结果与学生毕业直接挂钩。)

3、师资保障:明确职责,激励参与。

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明确要求学生社会会实践要有教师带队和指导,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每年选派50余名教师(包括辅导员)担任重点团队、重点项目的带队指导老师,并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劳务费,每年评选一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保证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4、经费保障:加大投入,争取支持。

除了学校的专项经费,依托附属医院,争取社会企业,密切联系地方政府,以赢得各方支持,众力齐心合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5、基地保障:巩固基地,加强沟通。

本着“凝聚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遵循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以建立校园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为目的,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积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6、形成带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国情教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扶贫支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扩展的文化素质拓展训练平台。活动中,凝练主题,形成品牌。( “大医行”、“保护母亲河”、“探访老红军”、“健康成长展风采,服务社会作贡献”走近三农,建设新农村

7、建立志愿者管理系统,形成志愿者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

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志愿者管理规定》,依托省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培训、激励、表彰等管理和服务,形成省、校、院三级管理网络,打造我校志愿者信息服务平台,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七)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子基地

力求扩大学生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有高显示度的项目和个人(团队),提升我校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

1、组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学术科研奖励条例》,不断健全老师和学生的奖励制度、项目资助制度,鼓励老师把学生纳入自己的科研、教改项目,让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竞赛;统筹我校学生参加“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校外学术科技竞赛;组织课题立项,指导若干个人(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编撰大学生科研指导手册,普及大学生科研学术知识。

2、组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导师组。完善大学生学术科研专家指导委员成员,聘请校内外老师、校友、专家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指导老师,分成顾问组和项目组。顾问组负责从宏观上为提升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水平出谋划策;项目组负责指导学生学术创新项目选题、立项、开展等和竞赛选手的培训。

3、在校内外建立若干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实验室,选拔若干有发展潜力有高显示度的项目和个人(团队)带着项目在实验室开展研究,让这些课题和社会需要更贴近,同时给予这些项目硬件支持。

4、大力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等学术科技活动。通过个汇总渠道,组织文化科技知识的学术讲座;以第一课堂结合,开展学术节、中基擂台赛、临床技能大赛等各类各层次的专业技能竞赛、课题研究等活动,扩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参与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育若干校级和学院级的学术品牌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术活动,使网络成为了解各类学术知识的窗口,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对学生学术团体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学生学术团体的品牌活动,带动一批有特色的学生学术团体。

(八)艺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子基地

1在课外普及高雅艺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主要依靠举办书画讲座、书画大赛、海报评比等学生团体重要力量推动审美素质规模化、普及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打造基地艺术延伸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管理,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法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2有计划地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余音乐欣赏会、音乐知识讲座等。在专业团体来当地演出,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等音乐专家来当地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邀请他们来学校演出或讲学。

3通过每年一度的武术文化节对传统保健体育活动进行大方向引导。举办培训班,推动传统保健体育活动进班级;通过我校武术协会;体育健康学院体育专业的学生和校武术队以及各院系的爱好者在学生生活区设立教学和辅导点,定时定期进行义务辅导;举办传统保健体育知识相关的讲座;大学城校区举办校际之间以及校内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竞赛。

五、经费保障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规定,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15万元的经费用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综合基地、人文景观等硬件设施建设由学校拨专款解决。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负责制定每年经费使用方案,并按项目形式实施每项建设与规划。

六、开展理论研究

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推动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对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加强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实施途径、考核与评估方法、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新途径。

上一条: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下一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基地2008年工作要点

关闭